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民眾有個「混」的惡習,不是普遍,但是也讓清潔隊頭疼。把能夠回收的東西,包在塑膠袋中矇混過關,省事。結果,清潔隊員抽檢,要求開袋「驗濕」驗貨,往往發現沒有做好垃圾分類。
一段日子堅持之後,民眾配合度高,資源回收有了亮麗成績,當然環境維護了,回收也增加收入。
為落實垃圾分類、提升資源回收率,屏東縣政府自113年8月起,結合各鄉鎮市公所清潔隊推動垃圾破袋檢查及焚化廠落地查核等多項措施。
根據統計,全縣至今已破袋逾14萬包,分類合格率由原先47%大幅提升至85%,針對不合格案件,環保局於114年啟動裁罰機制,截至目前已開出72件罰單,展現積極作為。
縣府環保局表示,去(113)年8月起實施垃圾破袋檢查作業,合格率至今提升幅度達38%;同年9月起進一步加強執行焚化廠進廠落地檢查,至今(114)年6月底,共檢查99車次,其中有35車次因不符規定被退運。透過多項政策,不僅提升分類準確度,廢棄物回收率也從50.5%上升至近54%,每月回收量增加達1650公噸,顯見推動分類政策已見成效。
環保局指出,推動「垃圾若有分 環境就加分」政策初期以勸導為主,今(114)年起針對破袋檢查不合格者進行開單告發,稽查過程中,只要查獲三項以上分類錯誤即屬不合格,處新臺幣1,200至6,000元罰鍰,民眾常見違規情形包括將廚餘、廢鋁箔包、廢紙容器、塑膠容器及鐵鋁罐等資源回收物混入一般垃圾,其中又以一次性飲料杯為最為常見。
在地方執行上,各鄉鎮清潔隊均高度配合,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其中,屏東市清潔隊長陳室源分享,民眾起初遇到破袋檢查時,難免容易感到緊張,他曾遇過外籍勞工因不熟悉垃圾分類規定而被退回,導致雇主誤會清潔隊為難員工;也有民眾使用不透明垃圾袋遭到檢查,誤以為是刻意針對,對此,清潔隊員們都會耐心說明,是為了提升垃圾分類品質,並非針對個人或特定族群。
陳隊長觀察到,近年在環保局團隊與清潔隊員持續宣導下,多數民眾已漸漸了解規定與分類方式,整體配合度明顯增加,不僅垃圾量減少,廚餘回收量也明顯增加,資源回收率更從原本的2至3成提升7至8成,變賣收入同步成長,成效相當亮眼。
此外,為強化資源回收與環境教育,環保局過去一年深入校園、社區及機關等地舉辦超過200場次宣導,宣導人次達30,316人。縣府也再次呼籲民眾做好垃圾分類不僅有助環境,更可避免荷包受損,未來將持續推動源頭減量,宣導鄉親減少使用一次性產品,鼓勵「自備、重複、少用」的生活習慣,為環境永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