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穿上亮眼粉紅制服,小手拉著小手,美濃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孩子們踏出校園、走入社區,在真實情境中探索家鄉文化。「瀰濃蓋好搞」在地探究課程由張滿娘主任、素芸老師、承欣老師、瑜芳老師規劃,從粄條街到邱家夥房、再到啖糕堂與天后宮,讓孩子以視覺、嗅覺、觸覺與語言互動認識美濃,培養對土地的認同與情感,一場充滿童心的文化小旅行,就此啟程。
孩子們從Google地圖開始規畫「旅行路線」,先認識板條街特色與周邊環境,再以好奇眼神觀察沿路景致。走進邱家夥房,他們仰望皇帝賜匾、觸摸老宅木門,驚訝於古厝的雄偉。「怎麼沒有電視?」孩子的天真發問,在歷史空間裡回響,也成為文化學習最真切的起點。課程強調生活即學習,在移動中感受文化脈動。
啖糕堂飄散麵包香氣,孩子們貼近烘焙機台,觀察野蓮麵包製程,回到教室後用黏土捏製創作,香味在記憶裡延伸。不僅如此,他們更以客語向店家購買粄條,「我要一碗粄條!」童聲清脆響起,語言學習化為真實社會互動,文化在此不再停留於課本,而是活在街巷之間。
來到天后宮前,孩子抬頭驚見屋脊龍鳳獸飾,聽著媽祖、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傳說,學習關於守護、善念與祝福的美好。小小步伐不斷前行,社區每一處細節都引發他們的凝視與對話。張滿娘主任說:「讓社區成為學習場域,是最貼近孩子生命經驗的教育。」校方亦感謝家長支持,使幼兒得以自信地探索家鄉。
鍾易達校長表示,幼兒園以美濃為起點,孩子們在熟悉的土地上建立連結,未來走向世界時更能擁抱文化自信。各班教師分享,孩子從地圖定位、實際走查、手作結構建築與繪製旅行地圖,每個步驟都展現出主動學習與情意投入,讓師長深受感動。
心理發展專家指出,4至6歲幼兒正處於具體運思期與社會情感萌芽階段,真實互動的學習方式最具效益。本次課程結合觀察、提問、模仿與創作,讓孩子將抽象文化內涵化為可感可觸的生活經驗。例如以自備餐具購物,潛移默化中培養環保意識;撰寫「旅行小地圖」,則是記錄歸屬與自我表達的起點。
回到教室,旅程並未結束。孩子們以黏土、圖畫與拼貼重現旅途風景,作品滿牆如繽紛展覽,笑聲與驚奇交織成專屬於瀰濃的記憶。黃天晴說:「野蓮麵包香香的,像媽媽的廚房!」李秝安開心表示:「我會說客語買粄條!」宛汝睜大眼睛說:「龍龍好大,我以為會飛起來!」柏聖則期待:「下次我要帶爸爸一起來!」
美濃國小附幼的「瀰濃蓋好搞」以一雙雙小腳步,將文化深植幼小心田。孩子們透過親身走讀,學習觀察、理解與珍惜家鄉,走出校園、看見土地,也在探索中一步步長成。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美濃國小 #瀰濃蓋好搞 #在地教育 #幼兒走讀 #家鄉文化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漾新聞官網】網址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