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11月19日 /美通社/ —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今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旗艦活動「香港浸會大學合作交流午宴」,匯聚600餘名業界領袖與社會賢達,為學術界與工商界領袖搭建交流平台,展現浸大在培養高質素人才、推動產學研融合,以及引領可持續發展的承諾。
香港浸會大學舉辦旗艦活動「香港浸會大學合作交流午宴」,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右四)、校長衞炳江教授(左四)、校董會暨諮議會副主席潘偉賢先生(左三)、校董會暨諮議會司庫林子傑先生(右三)、常務副校長黃定發教授(左二)、副校長(研究及拓展)暨研究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右二)、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右一),以及行政副校長暨秘書長鄒靄雲女士(左一)等管理層出席儀式。
是次合作交流午宴獲社會各界高度重視,多間知名企業應邀參與。逾120名學生在午宴上與企業代表交流,了解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透過匯聚僱主對業界的見解,浸大將持續優化課程,確保教學內容與時並進,讓畢業生具備應對全球市場所需的視野及核心技能。
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英豪博士致辭歡迎各位嘉賓,感謝他們為同學創造具意義的社會體驗。他表示,各界的支持與貢獻為實現浸大願景扮演重要角色。在人工智能時代,浸大的教育理念更重視人類獨有的共情力、想像力與道德判斷力,讓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脫穎而出。他說:「隨着國家『十五五』規劃以創新及高品質發展為重點,浸大將繼續肩負重任,為國家的繁榮與可持續發展作出建設性貢獻。」
大學將於明年迎來70週年校慶,黃博士誠邀社會各界攜手見證浸大持續的創新歷程與深遠影響,並共同開展下一階段的發展篇章。
浸大校長衞炳江教授致感謝辭時表示,培養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能力是大學的重要職責之一。浸大的跨學科課程緊扣17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致力為社會培育具前瞻視野的人才。他更提及,跨學科創新團隊於今年榮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協作團隊組別)」,充分肯定了浸大推行「全人教育」及培育未來青年領袖的成效。
本次活動設有六大「主題配對區」,涵蓋創意藝術與媒體、創新與創業、健康與福祉、人文與文化、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創新,以及科技與創新。同場的「互動專區」由七大學院及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共同呈現,展示最新科研與創意項目,體現浸大在跨學科研究及產學研合作上的實質成果,促進學者、學生與企業代表交流。
午宴的場地設計全面融入可持續理念,約八成佈置與物料採用環保及可回收材料,包括「種子紙」嘉賓證、「杜邦紙」環保袋,以及巧妙利用「瓦通紙」完成場地佈置,與SDGs緊密結合,突顯浸大於環保實踐方面的心思及卓越表現。
浸大近年於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策略舉措持續獲得國際肯定。在「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中,浸大從去年的101–200位區間躍升至全球第69位,並連續兩年在「SDG 4:優質教育」一項高踞全球第二。此外,浸大共有九項SDG躋身全球百強,較去年大幅增加,彰顯大學在以人為本、跨學科研究及社會責任方面的領導地位。
這份堅持亦反映在大學於國際高等教育排名的持續攀升之中。浸大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布的「2026亞洲大學排名」中,從去年的第71位,上升至第53位,創下自2016年以來在同一項排名中的最佳表現。
展望未來,浸大將持續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策略,加強與僱主及業界合作,推動課程改革及研究應用,並透過跨學科合作及全球夥伴聯盟,推動科研轉化,培育兼具創意及社會責任感的新世代人才。
關於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是香港一所研究型博雅大學,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八所大學之一。其前身香港浸會學院於1956年創辦,至1994年獲得正名,成為香港浸會大學。多年來,浸大一直在教育、研究及社會服務上追求卓越。作為亞洲最優秀的高等教育學府之一,浸大致力培育未來世代成為貢獻社會的英才,為他們提供廣泛多元、跨學科及具創意的教育。
傳媒查詢
| 張小姐 聯絡電話: 3411 2771 | 關先生 聯絡電話: 3411 25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