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高雄實驗教育近年呈現六都唯一衰退,隨著自學生人數攀升、多元就學需求大增,專責單位卻遲未成立,引發家長團體、教育界與市議員高度關切。高雄市議會今(21)日舉辦「高雄市爭取設立實驗教育專責單位」公聽會,由黃柏霖與鄭安秝主持,湯詠瑜與陳麗珍列席,現場聚集多位學者、家長團體與教育機構代表,呼籲市府比照台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成立專責單位,讓孩子的學習不再迷航。
會議一開始,黃柏霖指出,實驗教育的精神是「多元」,重視個別差異,也提供不受傳統框架限制的學習場域。他以「法國42」創新學校為例,強調世界教育潮流早已進入開放、自主、創新時代,高雄若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必須正視多元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期待未來高雄也能迎來類似具有突破性的教育模式。
高雄市國際心教育實驗教育機構執行長梁蓓禎則以第一線經驗指出,目前市府辦理實驗教育由教育局跨科承辦,因缺乏專責窗口,面對師資、經費、政策與場地等問題,常無法迅速回應學校需求。她建議市府若成立專責單位,可結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的專業資源,並在自學生訪視委員中納入家長及領域學者,以提升審議品質。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譚大純表示,北市與中市的實驗教育中心採「任務編組」,具高度彈性,高雄若比照辦理,不必受制於體制化枷鎖,主任委員亦不應由教育局長兼任,以維持客觀性。他強調,實驗教育若能與學校USR、地方創生計畫結合,將使大學的輔導更具績效,也能推動城市教育創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劉世閔指出,原鄉地區的實驗教育需求更為特殊,未來教育局若成立專責單位,必須同步納編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人力,共同打造在地化、具文化深度的教育模式。他強調,與大學端合作能共構課程、強化師資,讓孩子真正站上屬於自己的學習舞台。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李銘義認為,高雄完全可以參考台北與台中的制度,制定任務編組要點,以彈性、快速的方式組成專責單位。他強調,制度雖然重要,但速度更關鍵,因為孩子的教育不會等。
唯一實驗教育創辦人蕭典義分享更多現場真實案例。他指出,高雄國高中階段的中輟生、拒學生逐年增加,顯示傳統教育已無法承接所有孩子的需求。他說,只要給予適性支持與系統化輔導,孩子就能從拒絕學習到自主學習,最終重新站立。他更揭露,高雄去年三分之一自學高中生申請未通過,部分原因是審查委員不理解拒學生特性,呼籲審議制度應從「審查」轉向「輔導」。
高雄市各級學校家長會長協會副理事長翁文重則語重心長地說,家長們最需要的是安心與信任,而專責單位將能提供明確窗口與快速協助,讓多元學習管道真正被看見。他強調,有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標準化,而是被理解。
高雄市自學家庭支持協會何孟偉更直言,高雄是六都中唯一實驗教育倒退的城市。他擔心當未來有新移民家庭選擇落腳城市時,會將教育資源視為重要指標,若高雄落後,將對城市人口競爭造成影響。他期待市府能協助成立自學協會,由協會扮演「班長」,教育局則像「老師」一樣接住孩子。
在議員發言部分,鄭安秝認為,校園霸凌與適應問題是實驗教育需求提升的根本原因,孩子有受教權,不能因不合傳統制度而被放生。湯詠瑜則指出,部分孩子是因特殊需求才選擇不同學習管道,政府應提供場所、人力與穩定預算,讓學習不再受限。
教育局回應,自學生無法使用「教育體系身分認證服務」的問題已著手改善,預計12月中旬上線;至於自學機構場地,目前以偏鄉校舍為主,市區空間則多供長照與公托使用。
陳麗珍表示,她近年接觸大量自學個案,看見家長的無助,也感受到資源缺口,她呼籲成立專責單位刻不容緩,「孩子的學習不能等」。
會議最後,黃柏霖再度強調,專責單位模式可參考新北、台中或桃園的「自主學習3.0實驗室」,高雄必須更彈性、更前瞻,才能面對教育環境的快速變化。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