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瑪星、鹽埕埔、前鎮、小港和旗津區中洲仔、旗后圍成的「打狗港」,使高雄因海運帶來的榮景快速升格為院轄市,台灣也因進出口貿易經濟迭現奇蹟,而躍昇為亞洲五小龍之一,高雄港都堪稱台灣奇蹟發祥地。
「打狗港」自1908年、1912年二期築港工程後,不再囿限於原始的漁港和小商港風貌,商船營運量暴增,使高雄市蛻變成為舶來品琳瑯滿目和外籍人士穿梭其間的「港都」,成就港都特殊商業文化。
1959年高雄港清港擴建,浚深港道成為國際深水大港。五O年代,加工出口區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前鎮港附設加工出口區完成於1966年底,貨櫃船運吞吐出港都的繁華,為了貨暢其流,促成次年的第二港口開發案。
1967年開闢第二港口,1975年完工通航,使高雄港成為台灣第一大港,為世界海洋貨運第三大港,美麗寬廣的港灣,見證台灣航業發展榮景奇蹟。
加工出口業不但大幅增加人力就業市場,同時帶動海港貨運榮景,因高雄港當時是世界第四大貨櫃港,貨櫃對於高雄人是熟悉的城市景觀,衍生獨特的城市文化。
高雄「港都」,除了貨櫃、散裝、雜貨、原木、汽車……各種商船裝卸貨碼頭外,還有軍用、郵輪、漁港等專用碼頭,全國最大軍港也在左營。
最特殊的還有旗津的漁船、遊艇和海軍船廠、小港的中國造船廠和鋼廠,以及早期的前鎮拆船場,當時盛傳拆到軍艦壓艙的貴重水銀,甚至還有拆到走私沒取走的金塊,「拆鐵仔埕」是當時富庶的貴寶地。
聞名遐邇的鹽埕埔崛江商場舶來品,大部分是靠商船海員帶來的水貨,「牛仔店」不只收購並販賣海員帶來的舶來品。
七O年代,兩岸船舶半公開來往頻繁,大陸開放沿海港滬,大批供應包括中藥材等大陸貨,讓各路走私團隊變相通商,高雄港更成為兩岸通商口岸,兩岸在那時早已私下通航。
不過那都是卅多年前之事,開放出國旅遊加上關稅和貿易自由化以後,現在到處進口洋煙、洋酒、洋貨,那些小東西已不稀奇,但在當時,「崛江商場」卻是有名的舶來品專業區,高雄港為港都帶來各國商旅,衍生了國際商港的各種特殊商港產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