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文標/台北
文化部今年盛大舉辦第二屆「社區營造獎」,以此榮耀表彰社造工 作者、民間團體與地方政府的卓越貢獻。這份殊榮,是對他 / 她們長期 辛勤耕耘、無私奉獻的最高敬意,也希望傳承社區營造的經驗與價值,持續引領社區營造的創新與實踐,以推動臺灣社會邁向更加韌性的未來,讓臺灣的每個角落都綻放出更加燦爛的文化之光。
回望過去 30 年,許多人紛紛踏上了「社造」這條與土地深度對話的道路, 此次以「榮耀 30 韌性世代」作為貫穿活動的核心概念,期許社造人能克服重重障礙,積極面對鄉里人口減少、文化流失的困境,帶著榮耀的心,活化社區以發展永續願景。文化部期望透過「社區營造獎」的表揚,以鼓勵社造團體及工作者從事各種實驗與突破,促進社造經驗傳承與分享,以建立在地文化自信,同時感謝長期默默投入社造工作的前輩先進,引領社區營造持續創新實踐,讓臺灣更好。
文化部今年盛大舉辦的第二屆「社區營造獎」,頒發的獎項有社造貢獻獎、社造創新獎、青年行動獎及社造行政獎等。本屆評審委員特別增加頒發「評審團獎」予日本千葉大學榮譽教授宮崎 清。宮崎 清教授在臺灣推動社造初期,即扮演提供新視野及協助培育社造種子人才的角色,30 年來未曾中斷,期間亦 積極促進臺日交流,對臺灣社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
回顧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歷史,一位日籍教授自社造政策創始之初,就帶著日本地方經驗多次來臺,陪伴著臺灣的地方營造之發展。長年在日本鄉間進行社區傳統產業研究的日本教授宮崎 清老師,因 1991 年受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現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之邀,來臺傳授地方產業振興及地域活化的經驗,自此和臺灣結下不解之緣,協助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推動,三十年間持續不間斷。
1994 年由文建會積極推動之下,「社區總體營造」一詞之概念首次於臺灣社會登場。不過推行之初,大眾對於此一概念還懵懂陌生,對於其實際作法也未有經驗,因此宮崎 清老師便多次往返日本、臺灣,為臺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提出實際的方法論。像是將社區議題分為「人、文、地、景、產」的分類指標等,這些由宮崎清老師教授的社區方法論, 即成為爾後臺灣社區營造領域裡如圭臬般的存在。方法論之外,宮崎 清老師也多次深入臺灣鄉村,像是 1994年起陸續進入日月潭、水沙連地區進行資源田野調查,進行在地產品的設計開發等。宮崎 清老師的踏查走訪足跡,遍佈許多臺灣鄉村,為臺灣各地的社區營造帶來了國際視野與啟發。宮崎 清教授對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貢獻,獲得九位評審的肯定,特別頒發「評審團獎」,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