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屏東市糖廠裡面原本一所幼稚園,一間小學,因紙漿廠設立,小學結束,屏糖搖身一變為復興國小,這個校地依然屬於「母親土地」,台糖甘蔗田提供的。
儘管母校改變縣立,名稱不再,但是永遠懷念糖廠小學,感念當初學校種種的美好,大有人在。現在七旬左右的長者,談到屏糖小學,充滿自豪,眼睛閃爍亮光,提及學校往事,師長,同學,一種感恩又無法返回舊地母校的悵恨,耿耿在心頭。
一位蔡姓校友,農業專家,農機博士,他退休之後自家田種植蔬菜,自己吃,還送親友。昔日同學,糖廠子弟,總是找機會去他農田聚,聊往事,尤其小學種種。由於環境教育,師長身教言教影響,這些老同學對於農作有一定喜愛,有著比旁人更多的作物栽培經驗。
屏糖小學教室前面,一定有水池,消防用,砂子固定擺放,玻璃滅火彈掛牆上,一旦木造教室火警,可以馬上撲滅。當時防空演習還要疏散至棒球場。
另外教室前面花圃,種植花草,當年美援奶粉沖泡牛奶,吃不完殘杯用來澆茉莉花,茉莉花又大又香。教室前面水龍龍,打球之後,扭開它直接湊嘴上前就喝。下一個手指扯擦一下水龍頭出水口接著喝。
糖廠冰棒,2-5毛一根,通常三五好友輪流舔,你用咬的,太貪婪了,會遭到白眼。這種日子,現代孩童的無法想像的。
中高年級,糖小每班都有菜圃,兩人一組,種植各種作物。學校提供的營養午餐,就是同學辛勤耕作的成果。食農教育現在是很會官宣,各個小學應付而已,沒有「實習農場」哪來的成果?從前重視實踐,沒有包裝和廢話。
蔡博士提到:「老師要我們留下一些蔬果種子,下次留給學弟妹種。」這個經驗,上了年紀之後發現,新鮮種子出芽比率高。另外張元暉同學特別提到學校作物,音樂教室茅草屋頂,竹籬笆矮牆。現在從事環境保護,擔任志工的韋進添,都是當年蔡班長班上的同學,他們重視生態教育,愛護環境,熱心可佩。一同來到班長的農莊茶敘,心情不輸給當年在糖廠裡面,讀屏糖小學那段美好回憶。
如今縣民公園,活動很多,花草慢慢長大,工廠保留,但是小學,幼稚園舊址,官方不曾提及,這讓小學校友有些憤恨。縣政府「巧取豪奪」拿了這塊地,雖然公園造福縣民,對於台糖,對於糖小,視若無睹,甚至不提起。這種作法不是傷心往事,而是覺得官方缺少人文理念,不會重視讓地遷校的歷史事實。
近的不去感激紀念,反而讚美殖民時代種種。校友內心鄙視這種心態,歷史當然會因為這食農教育,屏糖小學校友提及的歷史,證明官員或是當權者,忽略若干事實,也會讓後人看出,「愛台灣愛屏東,愛母校」,不是他們說,而是這群台糖子弟默默做,恆久懷念感恩的那股虔誠心境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