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陶泰山編輯
“嘉慶君遊臺灣”是臺灣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還衍生出許多景點與特產。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就曾說過,清仁宗嘉慶皇帝終其一生並未到過臺灣,但嘉慶重用臺灣同胞王得祿,剿滅了危害臺灣海域十幾年的大海盜蔡牽,帶來了沿海百姓安寧的生活,還提拔王得祿為福建水師提督;諭令設置噶瑪蘭廳,讓孩子能夠就近入學考學;關注臺灣吏治、整頓養廉;興學、加開科考等,使得臺灣進入一個承平的新階段。正是因為嘉慶皇帝在位時的種種惠民政策,使臺灣民間對嘉慶君深具好感,因此口口相傳、願意相信他來過臺灣。
據考證,“嘉慶君遊臺灣”傳說的文字紀錄,最早見於1903年的《臺灣日日新報》。當時日日新報的記者到嘉義採訪,發現嘉義東南西北四城樓,巍峨高聳。當地人告訴記者,傳說乾隆年間林爽文之亂爆發時,當時還是太子的嘉慶君曾至臺灣巡守、駐蹕嘉義。因此當時建造的城樓規模為“全台城樓之冠”,嘉義人稱為“太子樓”。
1947年,作家丁得春撰寫《嘉慶君遊臺灣》,是該傳說首度成為小說文本,之後不斷再版複印。在故事中,每逢嘉慶君落難,總會有忠臣王發跳出來解圍。馮明珠認為,王發就是王得祿的化身。
1957年,由臺灣導演拍攝的電影《嘉慶君遊臺灣》殺青上演。而真正讓嘉慶君走紅臺灣的,則是1971年華視開播後推出的鄉土劇《嘉慶君與王得祿》,該劇連播3個月,嘉慶君鋤強扶弱的故事深入人心,成為茶餘飯後的話題。1986年,三立影視製作的連續劇錄影帶《豬哥亮與嘉慶君》,更是風靡全島。
2016年5月,馮明珠在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一職前,策劃了“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特展還將傳說主人翁遺存下來的文物,特別選在傳說源頭地——臺北故宮南院展出。馮明珠也表示,策劃該展的原由就是受到臺灣古老傳說“嘉慶君遊臺灣”的啟發,這一傳說在臺灣中南部地區流傳很廣,鄉民迄今仍深信不疑,被寫成小說文本後又被藝文影視界不斷發展傳唱,特別是編成電視連續劇播出後,更成為市井小民家喻戶曉的鄉土說唱劇,搬演迄今方興未艾。而臺灣中南部許多名勝古跡,也因關聯嘉慶君曾經到訪的傳說,成為旅遊景點。
為了迎接第二屆海峽兩岸中華文化峰會,由“京彩臺灣”聯合北京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為兩岸聽眾朋友打造一部同名評書作品《嘉慶君遊臺灣》。讓我們在“靈牙一碰千軍萬馬,俐齒輕搖故國神遊”的評書魅力中,通過傳說瞭解歷史,借由故事談古論今,自覺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