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校園心理健康事件近年頻仍,青少年在升學壓力、家庭衝突、網路霸凌等多重壓力下,心理困擾常被忽略。為及早接住孩子,高雄市議會19日舉辦「校園心理健康」公聽會,由高雄市議員陳美雅主持,白喬茵、張博洋服務處代表與許采蓁服務處代表皆到場。會中多方共同呼籲應建立跨局處早期預警機制,補足心理輔導人力,並由衛生局、教育局與社會局建構合作SOP,讓孩子在情緒落陷前,有人伸手、有系統支撐、不再孤單。
陳美雅指出,3C普及、家庭關係緊張、競爭教育結構與人際壓力,使得越來越多學生陷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境。儘管校園已有輔導機制,孩子卻常因害怕被貼標籤而不願求助。她強調,政府需以更柔性的方式陪伴青少年,並透過專業網絡「接住」需要幫助的學生,「孩子並不是不願意說,而是希望被理解。」
白喬茵表示,孩子不願上學背後往往藏著巨大壓力,可能是課業、同儕或師長關係,甚至是家庭因素。心理健康是全社會面對的議題,未來她也會持續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讓學校不再獨自承擔複雜個案。
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主任邱玫芳說明,目前依據「三級輔導系統」運作,導師負責初級協助,必要時由輔導老師介入,再由學諮中心安排心理師或社工師處理複雜個案。然而,特殊生心理需求更為沉重,前鎮高中校長蘇清山坦言,轉介雖可協助,但校內輔導老師面臨龐大壓力,學校更需要制度陪伴。
嘉興國中校長呂美儀指出,校方在通報後續流程常遇不確定性,尤其希望衛生局與社會局能提供更明確的處理標準,了解案件何時會開案或不予開案,讓學校能安心、確實地協助學生。河堤國小校長杜昌霖則分享,在都會區不少家長不願承認孩子需要協助,使得同意書簽署困難,輔導工作反而被家長的焦慮阻擋。
高雄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林子翔指出,學生議題多元複雜,使教師承受巨大壓力,因此教師本身也需心理支持與紓壓課程。家長對心理評估存有偏見,使學校協助更添難度。他強調跨局處合作的重要性,教育、衛生與社政必須整合資源,以平臺化方式提升服務效率,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使校園能真正成為情緒友善空間。
陳美雅最後表示,高雄現行心理輔導資源明顯不足,包括導師兼任行政導致負擔沉重、心理師駐點時數有限、重大事件追蹤不夠完整,尤其偏鄉資源落差更大。她呼籲建立更友善、柔性的心理輔導環境,並為家長提供專業課程,使家庭能成為孩子的第一線支持力量。她強調:「孩子的情緒不能等,每個學生都有一顆需要被理解的心,都值得我們用最大的力量去接住。」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