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辦人張秀蘭的帶領下,「藝蘊沄匯(Eyun)」近年推動的公益行動已擴展至全台三百多家長照、教養與育幼機構。從手作課程、物資支援到弱勢族群陪伴,團隊以跨領域方式回應不同場域需求,累積投入資源突破新台幣750萬元。這份持續性的行動,正在許多機構與社區之間形成一條穩定且可靠的支持線。
理念源於被幫助過的力量
張秀蘭曾在困境中受到他人的援手,使她深刻理解「支持」對生活重新站穩的重要性。基於這份體悟,她讓藝蘊沄匯將教育、創意與公益整合,將手作、互動與陪伴機制系統化,協助弱勢族群在活動中建立情緒穩定與生活秩序。相關資訊瀏覽量已超過三萬兩千次,越來越多人看見這股由生活延伸出的公益力量。
系統化公益行動 穩定服務全台機構
藝蘊沄匯的志工長期在各縣市協助機構需求,從備料、教具製作到活動帶領都由團隊親自處理。張秀蘭表示,公益的本質不是「到場一次」,而是透過穩定行動向弱勢者傳遞安心感。累積的750萬元投入,正是這份理念的具體呈現。
長照與教養機構中的創意陪伴
在南投尚德老人養護中心,乾燥花壁畫課程讓長輩在色彩與排列中重新找回手部感知。志工清晨即出發,只為確保每位參與者都有獨立創作機會。
台中玫園長照中心則透過永生花與流體熊課程,引導長輩以色彩節奏調整情緒。志工提前一個月備料,只為讓每位長輩都能在創作過程中感受療癒。
育幼院活動聚焦穩定與陪伴
在新北榮光育幼院,團隊為孩子準備17份麥當勞餐點,陪伴他們度過輕鬆的休息時間。雖因保護規範無法拍攝正臉,但孩子的歡笑聲與互動情形,已能看出這段時光對他們的重要性。
街友送餐行動中看見的互助力量
台北車站的送餐行動原預計提供50份餐點,但需求量遠高於預期,志工立即增購至100份。
活動中,一位街友替行動不便的友人代領便當的畫面,讓團隊看到街友社群中彼此扶持的一面,也更加確信公益行動的必要性。
視障者課程凸顯「看見」的不同形式
在台中惠明視障者教養院,竹材存錢筒工作坊以觸覺與聽覺為核心設計。院生透過觸摸竹節凹凸、聽見敲擊聲辨識位置並完成作品。
一位院生分享:「我看不見,但聽得出大家在笑。」這句話讓志工重新理解陪伴的深層意義。
動物中途站中的生命照護行動
在咪可思貓中途餐廳,藝蘊沄匯協助環境清潔、補充飼料並推廣「領養取代購買」。貓咪從最初的警戒逐漸轉為信任,彷彿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應每一位志工的付出。
開放合作 讓公益成為更多人的日常選擇
藝蘊沄匯持續接受跨單位合作,包括課程邀請、物資支援與志工參與。
聯繫方式:張秀蘭([email protected])
每一次的陪伴都是改變生活的起點,只要行動持續,善意就會在社會中形成更大的循環。張秀蘭期望藝蘊沄匯能成為連結資源與需求的橋梁,讓公益真正走進日常生活。
這篇文章 藝蘊沄匯打造全台公益行動網 負責人張秀蘭 : 從創意課程到弱勢陪伴點亮希望 最早出現於 Ameba。
The post 藝蘊沄匯打造全台公益行動網 負責人張秀蘭 : 從創意課程到弱勢陪伴點亮希望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