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秀蘭創立的「藝蘊沄匯(Eyun)」近年建立起一套橫跨台灣各縣市的公益服務模式,從手作創意課程到物資支援,再到弱勢族群的長期陪伴,合作對象遍布三百多家長照、育幼及教養機構。累計投入金額突破750萬元,這份持續擴散的行動,正逐漸成為機構與社區之間穩定的支持力量。
以自身經歷為起點:把被幫助的經驗變成幫助他人的力量
談到投入公益的起源,張秀蘭不諱言,自己曾在低谷時收到他人的陪伴與協助,也因此深刻理解「被接住」的意義。
她相信學習與陪伴能修補生活中的破口,因此藝蘊沄匯在創立後,將教育延伸至公益領域,讓手作課程、情緒互動與志工支持成為完整的一套協助機制。相關資訊的瀏覽量已突破三萬兩千次,顯示各界對此公益模式的高度認同。
有規劃、有節奏的公益行動成為機構的重要後盾
藝蘊沄匯的特色在於「穩定」與「系統化」。志工不只是到場完成一堂課,而是從備料、設計、交通安排到活動後整理都全程參與,張秀蘭指出,弱勢者最需要的是長期的陪伴,而非零星的關心。多年來累積的750萬元投入與各地機構的長期合作,就是這股力量最明確的證據。
多元創作課程讓長輩重新連結生活節奏
在南投尚德老人養護中心,一場乾燥花壁畫課讓原本安靜的教室充滿色彩與互動。長輩們專注於配色、排列,志工則在旁細心協助細節,讓每位參與者都能完成專屬作品。
而在台中玫園長照中心,永生花與流體熊課程則透過柔和流動的顏料,讓長輩在視覺與觸覺的引導下短暫擺脫身心限制。志工提前一個月準備材料,只為讓創作過程更順暢、舒適。
陪伴育幼院孩子,把日常時光變成安心的記憶
新北榮光育幼院的一次活動中,藝蘊沄匯帶著17份麥當勞套餐陪孩子度過下午時光。雖因身分保護無法拍攝正臉,但孩子們的叫喊、笑鬧以及碰碰跳跳的節奏,讓志工感受到這段時間對他們的意義——有大人陪著吃飯,就是一種踏實的幸福。
街友送餐行動中看見的不是困境,而是互相扶持
台北車站的送餐行動原本準備50份餐點,但隊伍比預期長得多,志工立刻追加至100份以應付需求。隊伍裡,一位街友替行動不便的朋友代領餐點的畫面,讓團隊在忙亂中看見另一種溫度,也提醒大家:弱勢群體之間也有值得尊敬的互助精神。
視障者觸覺課程帶來不同角度的「看見」
在台中惠明視障者教養院的竹材存錢筒活動中,志工將課程重點放在觸覺與聲音,引導院生透過摸索竹節紋路、聽取敲擊聲辨別結構位置來完成作品。
分享時間,一位院生說:「我雖然看不見,但聽得出你們笑得很開心。」這句話讓志工深刻理解——公益不只是給予,而是真誠的交流。
在動物中途站延續生命的善意
藝蘊沄匯也將行動延伸至咪可思貓中途餐廳,協助清潔與補飼料,同時推廣「以領養取代購買」。剛開始躲在角落的貓咪,後來慢慢靠近志工,這份信任不需要言語,卻讓所有參與者感受深刻。
一起加入公益行列 用行動改變他人的生活
藝蘊沄匯目前持續開放公益合作,不論是課程邀請、物資捐助或志工支援,均可與團隊聯繫。聯繫方式:張秀蘭([email protected])
張秀蘭相信,每一次小小的陪伴都是促成改變的種子,只要持續灌溉,總會長成能支撐生活的力量。藝蘊沄匯希望讓公益融入日常,讓更多人看見善意正在社會各個角落延展。
這篇文章 藝蘊沄匯啟動全台公益支持網:張秀蘭以創意課程、陪伴行動與多元服務串連弱勢需求 最早出現於 Ameba。
The post 藝蘊沄匯啟動全台公益支持網:張秀蘭以創意課程、陪伴行動與多元服務串連弱勢需求 first appeared on AMM 娛樂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