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現在的旗山區旗山溪及旗尾溪,每遇颱風暴雨或洪災,動輒宣洩不及封橋,交通中斷。一些年紀上了70歲的旗山鄉親回憶,早年他們從旗尾到旗山就讀高中時,通常是步行跨越兩溪乾涸河床到校,今昔對照,鮮明對比。
據旗山耆老回憶,日治時期至台灣光復後,旗山地區當時公路交通仍未普及,對外交通主要倚賴旗尾糖廠(後易名旗山糖廠)鐵道,少部分則靠客運。
旗山雖然很早開發,但大部居民坐不起小火車、客運,因此,居民欲前往旗尾,或旗尾前往旗山,都是步行跨越兩溪河床。
旗山溪、旗尾溪昔日分流,在「徛秋」梅雨季節時,會有豐碩河水,其餘旱季時,河床乾涸,水量稀少。
早年,由旗山步行前往旗尾的唯一主要道路,就是現在的「永福街一巷」,當時稱為「旗尾巷仔」的「巷仔頭」。
光復後約4、50年代,住在旗尾的學生就讀旗山中學高中部,沿著旗尾溪河床步行,過了旗山溪之後,再前往學校。下課後返回路徑亦同。
回憶光復前,往來旗山溪、旗尾溪,竹筏也是重要交通工具,「擺渡」歲月的老照片,足資懷念。
現在的旗山溪、旗尾溪,因應氾災已歷經數次整治,面貌有改變,也興建連貫兩溪之間,有「小斜張橋」之稱的「旗山橋」,且另建通往屏東里港的「旗尾橋」,雖然颱風暴雨仍有封橋現象,但「從容」的在溪中行走或活動的景象,不復再見。
回顧以前學生及行人走在溪中的情景,確是別具風情。(圖/旗山區公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