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凡/高雄
為因應未來超高齡化社會挑戰並實現永續發展,高雄市議會今(21)日舉行「高雄市時間銀行規劃議題」公聽會,由議員鄭安秝與黃柏霖共同主持,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與社區代表參與討論。會中建議高雄市制定「時間互助自治條例」,並成立跨局處常態性組織,提供穩定財務支持,結合社區資源推動時間銀行計畫的全面發展。
黃柏霖議員提到「時間銀行」的概念,即以志工服務累積時間,未來有需要時可由他人回饋服務,類似存取社會能量的模式。他坦言此制度在臺灣推行不易,因臺灣社會福利完善,但強調該理念有助於營造正向循環,促進社會整體進步。黃議員也肯定高雄市是全臺志工人數最多的城市,並期盼更多人投身志工行列,不論關注環保、人文或捐款等,都能為社會作出貢獻。
鄭安秝議員表示,時間銀行是一項充滿正能量且鼓勵參與的議題,有助於推動高中生、大學生參與公共服務並累積志工時數。然而,她也指出潛在問題,如內部交易導致不實時數的核定等,與設立的初衷不符。建議應強化時間銀行的正向功能,透過互換特長服務,提升效能,例如以修繕專長換取家政協助,實現資源最大化。
高雄市社會局說,我們結合中山大學及高雄醫學大學學者專家共同發展高雄專屬的「時間互助計畫」。目前已透過三場座談會向38個行政區推廣,共吸引199個團體參與,並成立專業輔導團提供協助。截至今年,成功輔導4個團體設立時間互助計畫,並展示推動成果及經驗,鼓勵更多社區參與,推動多元化發展的時間互助模式。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教授劉維群認為,時間銀行應依高雄地方特色與需求推動,而非完全仿效其他國家或縣市模式。目前各單位雖有相關作為,但缺乏上層統合與聯繫,建議設置更高層級的決策單位並推動法制化,以完善配套措施,讓時間銀行有穩定經費支持,進而培訓志工。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系教授廖義銘指出,時間銀行應法制化以確保永續與成效,可草擬「時間互助自治條例」或先訂定執行要點,成為未來法規依據。同時應設立常態性跨局處組織,財務由市府編列預算或募款支持。參與者獎勵包括個人減免公共設施費用、非營利組織與學校給予經費補助、廠商可享地方稅減免等,吸引更多人加入。
義守大學企管系副教授楊東震指出,時間銀行的運作需從互助精神出發,而非單向付出,並應考量時間貨幣的公平性與交易方式,建議可進一步發展為功德幣,例如利用騎腳踏車發電換取功德幣,或結合軟體系統支付水電費等,創造更實用的價值。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教授余元傑表示,時間銀行的推動方向需明確化,目前衛福部計畫與地方執行脫鉤,難以有效結合志工服務與長照2.0等現有體系,且計畫性質仍屬實驗階段,缺乏法制化基礎。他建議中央應明確定位時間銀行,並與現有志工條例和跨部門協作對接,同時確立法規基礎以落實政策。
前鎮區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王月娥理事指出,經過協會7年實踐,時間銀行對社區發展產生正向影響,協會設置咖啡屋則結合學習與回饋機制,培訓志願咖啡師並回饋社區服務,逐步翻轉對金錢與價值的傳統觀念。王理事認為,時間銀行可作為補充型互助平台,非全面取代現有長照制度,並需建立信任機制以強化社區連結。
黃柏霖議員強調以社區為中心,發展時間銀行和互助機制具高可行性,有助於資源整合與規模化運作。他呼籲在社會改變過程中,應平衡不同階層的需求,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處境,並建議借鑑如路中廟社區的成功案例,加以推廣至其他社區,促進高雄市的整體發展,實現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