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2025年8月27日 /美通社/ — 今天,溢達可持續發展園林——十如正式榮獲中國節能協會頒發的「零碳園區」證書,成為行業首批通過此項國家級認證的園區。證書頒發儀式在十如精思苑舉行,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挺,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築研究院院長郭而郛,廣西桂林市政協副主席、象山區委書記莫振華,桂林市政府副秘書長梁海濤,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溢達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崧,十如總經理孫大勇及各企業和機構代表、媒體記者及員工等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挺先生(左)向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女士(右)授予零碳園區證書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日益嚴峻,製造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同時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隨著中國「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傳統行業面臨著綠色轉型壓力不斷加大、減排技術亟待突破、發展模式亟需變革等多方面挑戰。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挺在儀式中表示:「十如成功破解了長期困擾製造業的發展悖論——如何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環境友好。通過構建覆蓋全生命週期的七大淨零排放策略體系,不僅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了科學化、標準化、可落地的實施路徑,更通過標桿示範效應,引領園區向綠色化、低碳化、高質量發展方向加速邁進,為『雙碳』目標的實現貢獻創新實踐樣本。這一實踐突破了傳統工業園區『高耗能、高排放』的發展桎梏,為製造業樹立了『零碳即競爭力』的價值標桿,其示範效應將推動更多企業從被動減排轉向主動創造生態價值,助力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綠色經濟浪潮中佔據行業戰略優勢地位。」
本次零碳權威認證基於中國節能協會剛剛頒布的《零碳園區評價技術規範》(T/CECA-G 0344—2025)——國內權威零碳園區評價標準,涵蓋基本合規要求、基本管理要求、管理體系與激勵機制、能源結構與能效水平、產業佈局與循環鏈接、建築運營與設備管理、排放監測與排放量化、減排清除與抵消措施、加分項等九大核心維度。經嚴格評價和審核,十如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期間,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26.17 tCO₂e ,溫室氣體抵消達100%,實現了碳排放與碳吸收的動態平衡。
十如零碳轉型的核心在於其源自於集團的七大淨零排放策略:發揮最佳能源效益、負責任地善用材料、優先使用清潔能源、強化綠色價值鏈、加強夥伴協作、推廣綠色生活及進行可靠且可持續的碳補償計劃。
此次零碳園區認證是繼十如獲得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二十年二十佳」可持續發展案例,金鑰匙面向中國的SDG行動驅動變革類冠軍獎,LEED O+M既有建築金級認證等國內外榮譽後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彰顯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的所做出的重要貢獻。
十如總經理孫大勇在致辭時表示,十如獲得零碳園區認證,得益於溢達集團在節能減碳技術、清潔能源應用、生產工藝優化等領域的戰略投入在十如的集中體現,以及全體員工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堅定踐行。他強調:「本次認證是對十如多年來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最佳肯定。這一成就離不開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從生產一線到技術研發,從管理團隊到後勤保障,每一位員工都是十如零碳轉型的參與者和貢獻者。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全員智慧,進一步探索節能減碳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努力構建從本土實踐到全球推廣的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在全球製造業面臨綠色轉型的關鍵時刻,十如用砥礪前行的實踐證明:傳統製造業完全可以通過系統性創新實現從高碳向零碳的華麗轉身。正如十如所展現的,零碳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通過科學規劃、技術創新、管理優化可以實現的現實目標。
關於十如
十如(Integral)是全球領先的知識型創新企業——溢達,在桂林精心打造的可持續發展園林,佔地超50萬平方米。十如將根植於溢達戰略核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實踐,同時生動展現集團經營方針及管理決策之源——「溢文化」,即道德操守、環境意識、開拓求新、卓越理念和學習精神。
作為先行者,十如呈現了紡織服裝行業開創性的發展模式,巧妙融合文化承傳、優質就業、創新理念和環境永續,不僅展示了製造業與大自然可以和諧共存,更以實踐及成果推動企業智能化轉型,從而邁向中國智造。
關於溢達集團
溢達集團是一家全球領先的知識型創新企業,擁有逾45年成功運營縱向一體化供應鏈所積累的專業智慧,推動傳統工業數智化轉型。溢達以負責任企業運作為核心,積極擁抱科技創新,並透過創新研發和品牌管理牽動產品與服務增值,推動企業與行業邁向「微笑曲線」的兩端。
關於中國節能協會
中國節能協會由原國家經貿委於1984年批准設立,並於1989年正式在民政部登記註冊,是跨地區、跨行業的國家一級社會團體,黨建工作由中央社會工作部管理,業務主管單位是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節能協會是民政部評定的AAAA級社團組織,多次被國家部委評為全國節能先進單位。協會自成立以來,始終以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推動資源綜合利用和保護環境為己任,以資源節約為中心,緊緊圍繞節能降碳中心工作,開展調查研究、宣傳培訓、咨詢服務和組織節能降碳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等活動,在政府和行業、企業之間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