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政府推動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原本意在緩解通膨與刺激消費。然而,釋昭慧卻在社群媒體公開發文,宣稱「不領普發一萬元」,鼓動民眾透過集體拒領來展現「愛台灣」與「公民良知」。
這場行動已經不僅是個人的政策選擇,而是透過聯署、口號與網路擴散,將「拒領」上升為一種道德檢驗。從「不領一萬,就是愛台灣」到「拒領,是公民的良知」,相關標語將財政政策議題,硬生生轉化為社會價值對立,讓原本單純的補貼措施,被迫沾染「領與不領=有無良心」的道德標籤。
釋昭慧身為宗教人士,其言行自帶道德光環。她的影響力不僅在於個人觀點,而是透過宗教身份對信眾形成無形壓力。當一位僧人以「出家人」的身份呼籲拒領,許多信徒難免會將其視為一種「正確」甚至「必須」的選擇,進而失去自主判斷。這正是宗教力量最容易被濫用之處——將個人立場包裝成公共道德,進而對大眾施加集體壓力。
外界也因此質疑,這樣的做法已不再是單純的政策評論,而是變相的「道德綁架」。在全民期待紓困的背景下,若將拒領塑造成「愛台灣」的唯一表徵,無疑是將社會推向價值選邊,迫使不同立場的人承受「不夠愛國、不夠有良知」的指責。
普發政策本應是財政與經濟專業討論的議題,卻因宗教力量的介入,被操弄成道德審判場。這不僅模糊了宗教與公共政策的界線,更可能破壞社會信任,使信仰淪為政治工具。最終受害的,恐怕不只是政策本身,而是宗教清譽與公共理性的共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