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迎向2050淨零轉型浪潮,青年創意正為永續發電。由教育部指導、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主辦的「2025臺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今(26)日在高雄科工館舉行決賽暨頒獎典禮,來自全台的青年學子以實作、短片與企劃,將綠能理念化為創新行動。現場超過百組隊伍輪番登台,展示兼具技術、創意與環保精神的作品,為永續能源注入年輕的想像力。
本屆競賽吸引全國640組、2,464名學生報名,經初賽與複賽選拔後,共有101隊脫穎而出進入決賽。參賽作品跨足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微電網與低碳生活等多元領域,學生以模型展示、簡報發表及影音創作方式發表成果,展現跨域整合與實作能力。
科工館吳佩修副館長表示,永續能源已是全球關注焦點,透過競賽讓青年「動手做」與「動腦想」,不僅理解科技,也學習如何讓科技成為社會的改變力量。
在眾多作品中,國立成功大學團隊以《風風光光的微電網》奪得大專淨零排放組金牌。這支跨領域團隊結合AI預測與能源模擬技術,利用大潭風電與光電場的實際資料,建立再生能源分析與碳排預測系統。
指導教授歐庭嘉說,團隊設計能「預測不同再生能源比例下的用電與碳排變化」,未來有望應用於智慧社區或企業ESG能源管理。學生林靖雍笑說:「AI幫我們看天吃飯,用數據模擬太陽和風的情緒!」
另一支亮眼隊伍來自國立中興大學,以《回收面板應用於自發電、自發光腳踏車》拿下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他們利用廢棄面板改造成靜電發電機,裝設於腳踏車上,只要轉動車輪即可產生電能點亮LED燈。
團隊指出:「在低速時就能產生300伏特電壓,能驅動上千顆LED。」這項設計成本低、重量輕,讓夜間騎行更安全,同時實踐廢棄物再利用的理念。
高中職組也展現不容小覷的創意。台中一中以「汰役電池再利用」設計主動式電池平衡系統,提出可延長電池壽命的方案;武陵高中以短片《如果綠能去相親》奪下創意獎,以幽默劇情比喻綠能與生活的「磨合期」。
國中組的新北土城國中則以「新型態風能共振發電機組」奪冠,學生以風管結構模擬共振原理,製作能在微風中發電的小型模型,讓現場評審驚豔不已。
競賽評審團指出,學生作品不僅關注技術創新,更關注生活應用與社會價值,展現台灣青年在能源議題上的成熟思維。許多隊伍在設計中融入AI、大數據與循環經濟概念,從校園延伸至社區、工業區或離網地區,具備實際推動潛力。
科工館表示,這場競賽不只是比創意,更是「永續教育」的實踐場域。透過跨領域合作與行動學習,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理解能源議題的複雜性,並學會以創新思維解決問題。
教育部指出,永續能源發展與人才培育是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重要支柱,「臺灣能」競賽正是培育青年綠能實踐力的重要平台。
今年共有六大組別頒出金牌,包括中山大學、台科大、正修科大、國防大學、屏東大學、台中一中、武陵高中與土城國中等隊伍榮獲最高榮譽,總獎金達十萬元。
頒獎典禮後,現場學生齊喊「綠能讓未來更亮!」象徵青年世代的決心與行動。夕陽下的科工館前廣場,閃爍著一盞盞創意與希望的光。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科工館 #臺灣能 #永續能源 #創意競賽 #淨零轉型
看更多新聞請點選 https://www.youngnews363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