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團隊成功施展「光的魔法」,突破藥物與材料科學限制,利用光催化進行逆向合成,在溫和條件下高效率製備阿茲海默症藥物中的關鍵成分,不僅提升生產效率近千倍,更將成本壓至四分之一。這項創新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美國化學會期刊》(JACS),展現台灣科研的世界影響力。
廖軒宏表示,傳統合成方法講求能量降低以求穩定,屬於「Downhill策略」,而團隊採用創新的「Uphill逆向合成策略」,類似台東的「水往上流」奇景,透過光催化技術提供額外能量,突破熱力學障礙,讓分子從穩定態躍升至高能狀態,進行高難度的化學轉化,完成過去難以達成的合成目標。
圖/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助攻失智症藥物登權威化學期刊。(中山大學提供)
為讓分子進入高能狀態,傳統方式常需強鹼或重金屬催化,造成環境負擔。廖軒宏團隊以「光催化」為核心,搭配獲諾貝爾獎肯定的「掌性磷酸催化劑(CPA)」技術,不僅大幅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也能精準獲得特定鏡像的藥物分子,進一步應用於抗菌、抗癌或治療失智症的藥物合成。
這場「光的革命」不僅提升合成效率,更透過連續流體化技術與光反應器(continuous-photoflow synthesis),成功達到1-烷基-2,3-烯烴酯的克級合成,使實驗室成果推向工業化規模。研究成果為有機化學開啟全新反應模式,並將對天然產物開發及藥品製造流程帶來深遠變革。
圖/中山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廖軒宏(右4)助攻失智症藥物登權威化學期刊。(中山大學提供)
廖軒宏指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其實充滿潛力,只要提供適當能量即可「激活」,使其變得更有用。這項研究為光催化與綠色化學發展注入新動力,未來有望推動精準醫藥與新材料領域創新應用,實現更環保、更高效的製藥技術,為全人類健康與產業升級帶來全新契機。
【漾新聞】#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