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蓋宇仁/台中
俄國文學巨匠杜斯妥也夫斯基(人稱杜翁)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許多角色帶有癲癇特質,被認為是他自身病症的投射。癲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理與心理,更長期遭受社會誤解。為了幫助罹患癲癇的學生突破困境,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深入研究此疾病,最終取得突破性成果,並成功獲得多國醫藥專利。
癲癇是一種神經功能異常的疾病,當部分腦神經異常放電時,患者可能經歷肌肉抽搐、短暫失神,甚至喪失意識。杜翁的妻子安娜曾記錄他的發作情形:「他正在講故事時,臉色突然蒼白,隨後向我撲來,並發出如野獸般的叫聲。抽搐結束後,他卻完全不記得曾經發作過。」
然而,杜翁本人也曾描述發作前的「極度愉悅感」:「我感覺自己觸摸到上帝,他進入我的身體……這種快樂,健康的人無法想像。」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又稱「極樂癲癇」,顯示該病可能帶來獨特的感知體驗。
全球約有五千萬至七千萬人罹患癲癇,但由於社會對該疾病的誤解,許多患者選擇隱瞞病情,擔心遭受異樣眼光。何應瑞教授分享,一位患有癲癇的學生參與研究時,因不願讓人知曉病情,婉拒了癲癇藥物研究的提議,反映出患者對社會標籤的憂慮。
為了幫助患者,何教授的研究團隊投入癲癇藥物研發,並成功獲得台灣、德國、法國、英國、中國、日本、加拿大等多國專利。目前團隊正積極準備臨床試驗,希望未來能取得藥物許可,造福全球癲癇患者。
這項研究不僅展現醫學的進步,也讓更多人關注癲癇患者的處境。隨著科學的發展,未來或許能讓這個長期被誤解的疾病,獲得更多理解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