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翁順利/台南
目前台灣醫界對於「低位直腸癌」的治療常規,必須切除括約肌,國際醫界臨床已有「完全術前放化療」(簡稱 TNT)的全新療法因應;台南成大醫院最近就有一名腫瘤距離肛門僅3公分的案例,醫療團隊經過15個月的細心治療,後續追蹤顯示腫瘤完全消失,無需進行手術,治療後經過15個月,未見復發跡象,尤其是肛門全部保留,飲食維持正常,患者和家屬都欣喜不已!
67歲的林女士在半年前接受癌症篩檢時,發現糞便潛血呈陽性反應,起初未加留意,拖延了1年,直到出現血便症狀才至醫院就診,經大腸鏡檢查,確診為「低位直腸癌」,腫瘤距離肛門僅3公分,達到「低位直腸癌」,進入警戒標準5公分範圍,傳統手術須完全切除肛門,並進行永久性人工肛門造口,而且已達第三期,讓她感到惶恐。
成醫團隊充分評估後,評定術前同步放化療可提供保留肛門括約肌的機會,但仍可能導致術後排便功能障礙,雙方充分溝通後,林女士接受「TNT」,包括28天的同步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治療結果比預期理想,而且僅多花費4至5千元的材料自付費用。
成醫大腸直腸外科詹仁豪醫師指出,「TNT」是一種新興的直腸癌治療策略,在手術前整合同步放化療與全身性化療,歐美國家剛完成臨床研究顯示,透過這種方式,術前腫瘤控制效果顯著提高,甚至能增加腫瘤完全消退的機率,使部分患者無需手術。
TNT治療的優勢包括促進腫瘤退縮、提高器官保存率、改善病人治療依從性與整體預後。目前已有多樣化的治療方案可因應不同患者需求,包括誘導化療或鞏固化療,以及長程或短程的放化療組合,腫瘤完全消失為28%至38%,器官保存率達60%至70%,大幅降低永久性結腸造口的需求。
詹仁豪強調,雖然TNT成效受到許多研究支持,但目前醫學界尚未達成一致的標準治療共識,臨床醫師需綜合評估腫瘤位置、病人全身與局部風險,進行個別化治療規劃,為直腸癌病人帶來新的希望,未來可望促成更積極的臨床成果,造福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