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本係中原漢族,由於迭經戰亂流離,輾轉遷徙南方,養成堅忍、卓絕、獨立奮鬥个客族俗語「硬頸」精神。
「客家」名稱由來,在五胡亂華中原人南遷時雖已有「給客制度」,但五胡亂華到唐末黃巢之亂,客家民系還吂(尚未)形成,後經五代紛爭到宋太祖統一中國,客家人正(才)自成一系,「客家」名稱確立。
客家原活動範圍大約在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个中原地區,後經戰亂流離遷徙客居全國各地,計有5次大遷徙,佗(在)1645年到1867年進行第四期遷移時到臺灣,客家遷臺大約始於鄭成功敗亡時期,鄭氏舊部眾當(頗)多逃亡南洋,廣東梅縣客家向鳳山、彰化、諸羅一帶遷入,這是客家渡海開拓先鋒,毋過(但是)因人數異(甚)少,受漳泉人歧視,該時節(當時)政府甚至下令禁止客籍人士來臺。
客族在臺移民原因,一部份因無法抵擋漳泉人進逼而遷徙,轉往下淡水溪以東蠻荒地帶拓墾,康熙35、6年(1696-1697)客族先民大量來臺墾殖,漳泉人已在河海沿岸一帶墾殖,客家人依附佗(在)同為漢族的庄社,佗(於)萬丹街東北六里河水易氾濫成災个麟洛河川地建立「濫濫庄」,大批客人湧入,濫濫庄地稀人稠,有漳泉人進逼,且河川常氾濫沖蝕田地,只得冒險向鳳山八社地區開墾。
經數年墾拓經營,而在下淡水溪流域東岸建立蓋(許)多客庄,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時,客庄組鄉團自衛武力,大細(小)不等个77庄編制為7營,亂事結束後改名「六堆」,以常備性鄉團組織存在,平時各自散為農耕戶,有事奉召從軍作戰,相互支援以鞏固墾殖地,形成一種獨立自主个鄉團組織。
朱一貴事件,客族六堆義民軍協助官方,因客家人有功於清廷,藍廷珍奏請解除粵籍人士來臺限制,清廷肯定客家人忠誠,康熙65年起始許可廣東客家人遷臺,客籍移民來臺漸增,分佈以桃園、新竹、苗栗等較集中,高雄美濃、杉林、旗山同(和)屏東等地乜係(也是)重要聚落。
臺灣客家人約佔全臺人口13%,新竹、苗栗有三分之二客家人,彰化30%、花蓮40%、台東25%、台中20%、高雄10%,美濃有九成以上客家人,被譽為客家文化保存最完整个香格里拉。(作者/黃山高)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