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當人們大量透過手機看影片,正在失去對美學的訓練。」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近日舉辦「行者十步:蔡明亮」大學之道講座,邀請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現身分享其12年創作歷程、行走8座城市的《行者》系列影像計畫,同時對當代影像文化提出深刻反思,引領學生進行一場藝術與觀影習慣的深度對話。
蔡明亮1957年生於馬來西亞,1992年以《青少年哪吒》嶄露頭角,1994年《愛情萬歲》奪得威尼斯金獅獎,是亞洲少數11部劇情長片全入選世界三大影展的導演,更連續五次獲得費比西獎。他提出「手工電影」「去工業化創作」等概念,致力讓藝術電影回歸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近年更與各大美術館合作展演,拓展影像創作的觀影場域與精神高度。
在演講中,蔡明亮直言「拍電影不難,難的是賣票、發行、養觀眾」,因此他親自推廣與發行,進駐美術館、書店與大學,以行動培養觀眾。他強調,「我的電影不賣座,但我的作品有力量」,並透露在美術館展演時,曾簽下連續十週的場次安排,更辦理午夜講堂與夜宿活動,創造觀眾與藝術親密相處的觀影經驗。他表示,「我不想講故事,我想經營電影」,將創作視為對美與靈魂的雕琢。
學生提問環節中,談及「影像馬拉松」活動,有學生期待與蔡明亮共度10小時沉浸式觀影,他當場允諾親自參與、陪伴全程。對於現代人習慣透過手機、飛機或捷運看電影的現象,他指出,「這樣看影像的方式其實正在讓我們失去美學的訓練,影像不再是創作,而成為資訊的商品。」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杜思慧認為,蔡明亮的到訪深具啟發,讓學生認識導演如何透過思維詮釋劇本、台詞與演員動作,形成戲劇的完整意念,這不僅需手法,更需深厚知識素養。副教授楊士平也補充,中山劇藝系的導演訓練採漸進式安排,從基礎美學、劇本分析到實作課程,讓學生逐步整合文本與實踐,建構完整創作能力。
主任吳怡瑱指出,劇場是影像創作的根本,許多國際名導如蔡明亮、李安皆出身劇場訓練。她強調,劇藝系導演訓練跨足影像與新媒體,致力培養具敘事力與觀察力的創作人才,是懷抱影像夢想學生的最佳起點。
【漾新聞】#蔡明亮 #行者 #中山大學 #劇場藝術 #影像文化 #藝術電影 #手機觀影 #美學教育 #導演訓練 #漾新聞 #高雄
看更多新聞 請點選「漾新聞」網址 https://youngnews3631.com/index.php